国际食品价格指数运行逻辑分析(植物油篇)
来源:卓创资讯 李霞2    发布时间:2024-06-28

【导语】国际植物油价格指数作为食品价格指数的组成一部分,不仅有本行业固有的运行规律,同时这种规律对食品市场也产生重要作用。通过供需基本面判断,2024年下半年国际植物油市场或先抑后扬,但油料主产区的天气变化、美联储降息以及原油市场需求等因素或影响指数的波动幅度。

近年国际食品价格指数的五项分指数波动频繁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食品价格指数作为一项综合指数,其变化趋势及波动幅度主要受五项分指数的影响。从图1中可看出,2020年以来,植物油、谷物价格指数的环比变化幅度较为明显,奶制品、肉类指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2013年11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再探》一文中载有该指数先前构建方法的技术背景,文章提到五项分指数植物油、肉类、乳制品、谷物、食糖的权数分别为13.5%、34.8%、17.3%、27.2%、7.2%。据此可看出,理论上肉类、谷物价格的波动影响程度较大。实际上植物油、谷物是驱动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波动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是两者的波动幅度较明显。通过对指数发布以来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在长达34年的时间中,月度植物油价格指数以平均0.40%的环比幅度居于榜首,其次是奶制品和食糖;从最大波动幅度来看,食糖拔得头筹,植物油屈居第二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五项分指数中,肉类价格指数的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均处于最低位。


国际植物油价格指数主要包括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从产量构成来看,由于棕榈果出油率最高(30%左右),所以棕榈油的产量占全球植物油总产量的比重最高。美国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9-2023年,全球植物油总产量缓慢增长,由2.07亿吨增至2.23亿吨,增幅7.33%,年均复合增长率1.43%。而棕榈油产量整体是上升趋势,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为35%-36%。豆油产量以占比27%-29%排在第二位,菜籽油产量排在第三位。

供需关系驱动价格指数变化

东南亚和非洲作为棕榈油的主要产区,产量约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88%,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产量占比达到85%左右,直接影响全球棕榈油的供应以及国际贸易形势。所以市场参与者极度关注两国的供需数据,如高频的产量、出油率、库存、出口量等,低频的如种植面积、树龄及结构、劳动人口等。棕榈树作为种植作物之一,其生长状况主要受天气影响,所以主产国的棕榈油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减产季节性特点。通常东南亚主产国棕榈油的季节性增产周期为3-10月,在需求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供应增加将利空全球棕榈油价格。

印度和中国是主要的棕榈油消费国,而中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近年,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的18%左右,中国棕榈油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15%左右。棕榈油的消费也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如东南亚国家的开斋节,一般在节前一个多月棕榈油及其他食品的备货需求明显增加。除此之外,北半球夏季是油脂消费淡季,而在中国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油脂需求量增加,对全球的油脂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图4中可看出,近五年印度、中国的年度棕榈油进口量整体是下降趋势,2023年虽有所恢复,但仍不及2019年水平。其中,中国棕榈油进口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53%,印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03%。

与棕榈油不同,我国的进口豆油、进口菜籽油一部分是通过进口原料再进行压榨产出,一部分直接进口。我国的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等国,近年大豆进口量接近亿吨,豆油产出量1500万-1700万吨,而豆油进口量多数不及百万吨;进口菜籽主要来源于加拿大和欧洲主产国,进口菜籽压榨的菜籽油产量与菜籽油进口量可谓是平分秋色。

下半年国际植物油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下半年影响植物油市场的因素主要包括供需基本面、生柴需求、季节性变化特点、宏观环境等,预计国际植物油市场由弱转强,但宏观经济环境、主产国油料生长季天气变化也出现新的扰动因素。

供应端:进入6月份,美豆种植进度已超过80%,阿根廷大豆收割期接近尾声。进入下半年,三季度市场对于国际大豆的供应预期主要集中在美豆生长过程中的监测数据上,如美国气候干旱指数(DSCI)、美豆产区干旱面积占比、美豆优良率等。一般来说,每年7-8月是美豆结荚期,也是大豆生长所需水分最多的时期。气候干旱指数可以作为先行指标,通过判断干旱发生的几率及其影响面积,预测当季美豆产量。从历史经验来看,下半年主要围绕美豆天气市进行交易,11-12月市场关注点将从北美转移到南美。6月份美农报告显示,美豆产区天气良好,奠定了优良率开局表现向好,叠加市场预期美豆2024/25年度播种面积同比增加,预计2024/25年度美豆存增产预期。

需求端:下半年的大豆、菜籽需求主要集中在饲料和油脂两方面,棕榈油需求主要聚焦于食用和工业用途。从饲料需求来看,中国的畜禽产能尤其是生猪产能对全球豆粕的消费量至关重要。从季节性来看,三季度是中国肉类的需求淡季,对畜禽活体的消耗量处于年内较低点;并且畜禽活体进入“歇伏期”,采食量处于季节性低位:以上均会制约大豆、菜籽的消费。叠加油脂需求寡淡,需求端对植物油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进入四季度,随着北半球高温天气逐渐消退,畜禽采食量恢复正常水平,以及肉类、油脂需求均进入旺季,需求端对油料市场的利多影响较为明显。

除了食用消费之外,生柴需求的变化对植物油市场也有一定影响。目前美国、欧盟、印尼、马来西亚以及巴西是全球生物柴油主要生产消费国。随着生物柴油与化石燃料的强制混合比例在2023年达到35%或B35,预计2024年印尼生柴使用量将提升至1250万千升,同比增加30万千升。

季节性特点:长周期的历史数据对于分析市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月度季节性指数及涨跌年数来判断下半年植物油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看出,今年1-5月的季节性指数与历史同期的趋势较为一致。进入三季度,7月、9月的季节性指数低于1且下跌年数多于上涨年数,说明7月、9月植物油价格指数环比下跌的概率较大。10-12月的季节性指数均大于1且上涨年数多于下跌年数,说明四季度植物油价格指数整体是上升趋势,年度高点或出现在11月份,且大概率高于三季度。

宏观环境:除供需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美联储降息将成为影响下半年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一环。市场关注点在于美联储降息后美元指数走弱,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支撑作用减弱。虽然理论上降息会导致美元贬值,但从过去几十年中七轮降息周期的历史经验看,实际上,七轮降息中只有两轮降息导致了三个月后的美元走弱;三轮降息的三个月后美元是升值的,甚至升值趋势明显;还有两轮降息的结果是不太明显的升值或贬值,基本是走平趋势。即使将作用期限延长到半年以后,可以发现有两轮的结果是贬值,两轮走平,三轮升值。所以,美联储降息和美元走势的关系实际并不确定,甚至可能是中性或偏走强的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供需基本面数据判断,今年下半年国际植物油市场将是先抑后扬的趋势,但美豆生长关键期的天气变化、美联储降息、原油市场波动等均存在不同方向的扰动。密切关注美国农业部、加拿大农业部以及马来西亚棕榈油局数据的阶段性指引方向。

卓创资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依据卓创资讯数据和信息而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及法律后果均应当自行承担,与卓创资讯无关。版权声明

卓创指数|   指数定制

更多

未能识别您的登录信息,请登录后查询您的客户经理联系方式或拨打4008115599咨询。

客户经理:
联系电话:
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