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商品市场概况
国际市场:
能源:国际油价连续四个交易日反弹上涨。日内消息平平,较为明显的上行动力来自于美国寒冷天气对油气生产的影响,而这一因素将在本周随着气温回暖而结束。短期焦点仍在特朗普政策及俄乌地缘方面。
贵金属:短期欧洲地缘问题的转向令外资市场对美股持谨慎态度,美元汇率下行对金属市场形成利多支撑,铜铝等基本金属震荡走强,黄金冲高后震荡调整。
谷物:美元走低对谷物存在支撑。玉米方面仍担忧南美天气影响产量,但小麦方面美国产区存有积雪或避免冻害影响。南美高温天气支撑大豆修复前日跌幅,美元走弱同样起到支撑作用。
油脂:南美高温支撑,豆系均涨。短线多头平仓、且令吉汇率走强带来压力,棕油收盘下行,棕油与豆油比价影响,印度增加豆油进口而取消7万吨棕油进口。原油提振加担忧美国可能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关税,促使美国进口商增加采购,昨ICE油菜籽收涨。
国内市场:
化工:PE下游需求支撑有限,市场交易谨慎,但受国内外检修预期提振PE期价震荡偏强;PP季节性累库,但检修增加,短期供需矛盾有限,预期仍将震荡运行。
黑色:原料端铁矿及焦炭仍维持供强需弱格局,澳矿发运预期影响将逐步传导至到港量下降方面,焦炭供应宽松仍有提降可能,钢厂持续复产预期支撑原料端市场,下游钢材需求偏弱,企业盈利稳定为主。宏观预期影响不断增强,现货市场整体偏弱。
产业观察
原油-库存:美国库存数据指向偏中性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4.325亿桶,较上一周增加463.3万桶;美国汽油库存2.479亿桶,较前一周减少15.1万桶,馏分油库存下降205.1万桶至1.166亿桶。当周美国原油产量1349.7万桶/日,炼厂开工率84.9%。(来源:EIA)
卓创资讯行业研究员李心悦分析,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连续四周累库但成品油去库,库存数据对油价指向偏中性。截至2月14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仍旧维持1350万桶/日左右,但炼厂开工率下滑0.1个百分点,炼厂原油净输入量下滑1.5万桶/日,加工需求偏弱或是累库的主要原因,但美国商业原油库存仍旧处于近五年同期偏低水平,累库带来的油价下行压力有限。而成品油库存对比近五年历史同期,汽油低于均值,馏分油更是降至最低,同时,RBOB和美燃油裂解价差也均呈现上涨态势,成品油库存压力有所缓解和利润修复有助于检修期后炼厂开工率提升。近期油价围绕地缘话题运行,截至2月20日,国际油价四连小幅上涨,此前CPC管道运量受损或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但近两日国际油价均收长上影线,上行受阻。欧洲地缘存缓和预期但仍处于博弈阶段,利空有限,国际油价仍将背靠70美元/桶支撑位震荡运行。
农业-春播:美豆春季播种面积预期减少
美国农业贷款机构CoBank周四表示,美国农民预计将在今年春季播种8400万英亩大豆,较2024年减少3.6%。CoBank预计2025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为植9455万英亩,同比增加约4%。(来源:博易大师 )
卓创资讯行业研究员曹慧分析,由于种植成本及信贷利率的抬升,以及美豆出口前景的悲观,美国农场种植收益预期有所下降,近期的价格趋势回升或难以改变目前美豆播种面积的预期下降结局。根据USDA上年报告数据,2024年大豆播种面积较2023年增加3%,而玉米减少5%,主要原因仍是在于种植成本方面玉米相较大豆有更高的投入成本,进而引导美玉米播种面积呈现下降态势。从出口贸易形势来看,美豆出口恢复不及美玉米,美墨农产品贸易有效提振了美玉米的出口市场,进而缓解了其对华出口规模下降的影响。但由于美豆出口市场的相对单一,对华出口依存程度较高,再叠加巴西大豆近年来连续扩大播种面积,对华出口规模也超过美豆,也令美豆的出口表现逐步转弱。也因此对美豆种植预期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同时由于美玉米远期价格预期改善,或也对农户种植决策产生了明显影响,进而有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意愿。2025年USDA农业展望论坛即将在下周开启,关注报告预估与市场预期间分歧,届时美豆及美玉米价格或出现偏强调整。
化工-需求:甲醇港口库存去化,后续需关注下游需求持续性
截至2月20日,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的库存量分别为64.9万吨、15.4万吨、10.5万吨、11.85万吨,分别环比下降0.31%、3.14%、6.25%、11.57%。(来源:卓创资讯)
卓创资讯行业研究员彭小真分析,当前甲醇市场处于供需阶段性平衡状态,价格波动或维持窄幅震荡,后续关注重点是需求端是否出现实质性改善。从供应端来看,高利润刺激企业维持较高开工率,检修规模也低于同期水平。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由于煤价走低,西北煤制甲醇理论平均盈利达到146元/吨,较往年同期增长184%。截至2月20日,甲醇整体装置开工负荷为75.02%,较去年同期提升1.04个百分点。进口方面,海外装置开工率仍较低。因此,预计未来甲醇供应变化不大。需求端,国内CTO/MTO装置平均开工负荷在80.09%,较上周下降0.84%,烯烃装置检修或兑现部分利空;甲醛、二甲醚、MTBE、醋酸开工率分别为32.18%、6.00%、61.07%、80.69%,分别较上周变化9.63、1.27、3.59、-13.58个百分点,下游需求增长缓慢。在供应宽松预期下,现货价格走低,商家出货意愿较高,甲醇沿海库存均呈现一定程度下降,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的库存量分别环比下降0.31%、3.14%、6.25%、11.57%,然而,库存水平仍高于去年同期。展望后市,预计供应维持当期较高水平,由于市场需求已集中释放,后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动力不足的问题,下游采购力度和采购节奏是后续关注重点。
政策解读
稀土-政策:工信部就两份稀土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据工信部网站2月19日消息,工信部起草了《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3月21日。(来源:工信部)
卓创资讯行业研究员赵渤文分析,对于稀土资源,我国稀土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供给刚性管控+需求创新驱动”双轮模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短期内,政策将加速行业整合,提升资源战略价值;中长期则依赖技术迭代与新兴需求打开增长空间。对其他大宗商品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产业链协同与替代效应上,需密切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及全球供需格局变化。
首先,从两份《办法》可以看到,政策的出台是延续了《稀土管理条例》的主线和战略意图,旨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战略资源安全,并通过行业整合增强国际定价权。主要通过三大措施来规范行业发展:第一,生产主体的资质限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稀土开采与冶炼分离指标,即仅国家组建的大型稀土集团(如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可获得开采和冶炼分离指标,中小企业和个人被排除在外,推动资源的进一步集中;第二,将进口矿纳入总量管理,将境外进口矿(如独居石副产矿)纳入调控范围,限制非合规渠道资源流入,防止海外低价矿冲击国内市场;第三,建立全面覆盖的产品追溯体系,要求企业建立产品流向记录并接入国家追溯系统,实现从开采到出口的全流程透明化监管。另外,政策除了对供给端的规范清晰,还强调了通过技术创新和高端应用(如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新能源等)拉动需求增长,推动稀土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对于稀土行业而言,《办法》出台后生产端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口矿也收到了约束和规范;出口端则将呈现量减价增和结构优化的趋势,低附加值的稀土产品出口将减少,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会增多,国际议价权将进一步增强。
宏观事件关注
2.21:美国Markit制造业PMI
2.21:欧元区制造业PMI
2.22:美国2月21日当周石油钻井数
2.24:欧元区1月核心调和CPI同比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