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双碳”新看点二:零碳园区
来源:卓创资讯 赵渤文    发布时间:2025-03-31

【导语】2025年,零碳园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是报告中双碳部分提出的“第一梯队”任务,更是减碳重要抓手和“中观单元”。展望2025,零碳园区或将在制度设计、资金投入、技术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在能源、产业、金融等多个领域释放多重发展机遇。

1月,我们撰文《2025年“双碳”新看点一:CCER》提到了,2025年的“双碳”新看点首推CCER。果不其然,CCER献礼“两会”,全国自愿碳市场完成了首批CCER共948万吨登记,并在3月7日开市交易,CCER价格也不负众望一路走高,根据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日均价最高达107.36元/吨,与碳配额价格CEA形成倒挂。

同时,两会胜利闭幕,对于双碳的政策定调也已经尘埃落定,本文变就两会对双碳的定调和指导,来谈一谈2025年“双碳”的第二个新看点:零碳园区。

一、政府工作报告:零碳园区规划前置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安排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章节中,对于双碳政策定位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而其中第一项任务是“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由此可见政策层面对于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提到“零碳园区”。202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曾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彼时零碳园区的工作安排还要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低碳产业、绿色建筑、“三北”、“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等工作安排之后由此也可以看出“零碳园区”在2025年双碳相关工作和项目中的重要位置。

二、零碳路径:园区零碳的意义和便利

搞懂零碳园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园区化”。园区化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通过产业集群、资源共享和政策聚焦,推动各行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通俗简单的来看,是将同一类企业或者同一链条的企业集中起来,各企业之间发挥各自所长,产品和原料互补,降低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一种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行业形成了显著的园区化特点:

制造业的园区化,发挥的是产业链整合与规模效应的优势和便利,据统计我国有超过2000个工业园区,贡献了超过20%的工业产值。这些园区通过“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模式降低物流与协作成本,同时可以享受园区的一系列政策优惠。

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化,发挥的是创新生态和技术孵化的优势,数据显示全国有近170家国家级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6.5%。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化集中了各种便利创新的要素,如高校、科研院所、风投资本与初创企业等,共同形成了“产学研用”的闭环。另外,园区经营可以更好的利用数字化管理,通过智慧园区平台实现人才招聘、知识产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

另外,还有物流行业的园区化、农业园区化、能源与环保行业园区化以及文化创意行业园区化等。都是优势互补,互相借力,相互便利的发展模式。

同样的,选择以园区而非单个企业更大区域作为零碳转型单元也是看准了园区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从零碳转型的难度来看,单个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资源整合能力,难以独立构建能源替代与循环体系。而更大区域则面临跨行业、跨部门协调成本高,难以形成精准的产业协同效应。可以说,以园区为单元“不大不小,刚好合适”。

园区作为“中观单元”推动零碳转型具备其独特的价值:如规模性经济优势易发辉,园区占地通常在5-50平方公里,能源需求规模足够支撑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产业协同性更好,园区内上下游企业集中布局,可共享能源系统(如余热回收)、循环设施(如固废处理中心);政策覆盖精准,园区管委会作为治理主体,能快速整合土地、税收、环评等政策工具。

三、零碳园区:分析和展望

零碳园区的建设一般都需要遵循八大原则,分别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总体规划、统筹发展、试点引领、循序渐进、技术赋能、因地制宜。园区内的企业在基础设施系统、能源系统、生产系统、建筑系统、交通系统、废物处理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园区管理系统、项目减排量抵销、信用低效系统等方面统一设计,协作共赢。

我国零碳园区的建设已经有较长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以下为整理的可以供参考的建设和运行标准:

落到具体的建设内容上来看,零碳园区的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能源:高比例甚至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智能电网结合,确保能源的稳定清洁供给。

产业方面:优先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制造业,运用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企业间资源循环链接,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交通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建筑:遵循绿色节能标准,运用高效保温材料、智能照明与通风系统降低能耗。

展望2025年的零碳园区发展,或将在制度设计、资金投入、技术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在能源、产业、金融等多个领域释放多重发展机遇。具体的内容将时事追踪更新,敬请期待。

卓创资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依据卓创资讯数据和信息而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及法律后果均应当自行承担,与卓创资讯无关。版权声明

卓创指数|   指数定制

更多

未能识别您的登录信息,请登录后查询您的客户经理联系方式或拨打4008115599咨询。

客户经理:
联系电话:
企业微信: